[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上理學子用德語與青年馬克思談理想🤽🏼?來看這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

發布者🎵:潘濤發布時間:2021-11-25瀏覽次數:12

沉浸式地“走進”德國特裏爾,追尋馬克思的足跡👉🏽;學習德文版《共產黨宣言》,感受原文中的哲學理性與詩學激情……11月23日🤜🏼🎞,一堂特別的德語課在意昂4平台德國文化交流中心舉行,180多年前德國青年馬克思和當下中國的青年學子,開展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


特邀嘉賓


課堂現場

 

專業課碰撞思政元素 打造沉浸式課堂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標準的發音🚆、充沛的情感🌑,德語系的沈語桐和汪振宇同學正在用中德雙語朗讀《共產黨宣言》中的重要選段。


中德雙語朗讀《共產黨宣言》


  

國交處副處長陳琦主持


以學生展示環節為引子,在這堂精心打造的“追尋馬克思的足跡:從特裏爾到浦江畔”課程思政示範課上,主講人既有校外專家學者、市委黨校教師,也有校內專任教師、輔導員,共同為同學們帶來一頓豐富的精神大餐。

“馬克思其實是一個被革命耽誤的詩人”,同濟大學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廣教授打趣道。他結合青年馬克思的詩學實踐,帶領同學們對《共產黨宣言》進行了專業的文本分析。“馬克思在青少年時期就寫了400多頁的文學作品👩🏻‍🌾,《宣言》以極為言簡意賅的文字闡述了共產主義這一宏大主題🛒,是德語專業彌足珍貴的教學與研究文本。”


吳建廣教授講述“《共產黨宣言》中的哲學理性與詩學激情”


在專家和老師的引導下🩻,180多年前的德國和當下的中國產生了奇妙的連接,現場同學們仿佛穿越了時間和空間,身臨其境地進行情感的體驗。“馬克思與我們同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待科學的理論。”上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胡緒明教授談道。


胡緒明教授講述“馬克思與我們同行——跨越時空的省思”

 

從特裏爾到浦江畔 暢談青年的理想

特裏爾是德國西南的邊陲小城,也是馬克思的故鄉,他在這裏度過了青少年時光🙋🏻。依托學校的國際化資源🙂,許多師生曾到訪過特裏爾。緩緩流淌的摩澤爾河🧖‍♀️、矗立著馬克思銅像的西蒙教堂廣場……同學們用多模態的方式,以中德雙語展示了他們的視頻作品,講述“在特裏爾尋訪馬克思”。

特裏爾對馬克思的成長帶了哪些影響🧦?17歲的馬克思為什麽就將“為人類而工作”確立為人生理想?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專家趙恩國副教授表示,在馬克思成長過程中,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激蕩著整個歐洲社會,工業革命高歌猛進,特裏爾所賦予的古羅馬的公共精神🤹‍♂️、啟蒙主義的自由理性、人性關懷和浪漫主義情感,在馬克思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讓他用一生的奮鬥踐行了青少年時確立的偉大誌向😌。


趙恩國副教授講述“少年馬克思的最初選擇與遠大理想”


輔導員張衛老師講述“親歷特裏爾”


“青年的理想”成為了這堂課的高頻詞,深深觸動著在場的同學們。“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強調,學習語言的‘動機’非常重要,這樣的創新課程讓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激發了我對德國文化濃厚的興趣,從而有更充足的動力去學習、使用德語😤,進而向包括德國朋友在內的外國友人講好中國故事。”德語系汪振宇同學感慨。

據了解,上理工作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用兩年的時間發動全體教師🧑‍🧒‍🧒,完成了課程思政的全覆蓋🙌🏽,今年學校的課程思政工作將向縱深、向精細化推進,探索跨學科、跨意昂4整合資源🕴📼,在比較文化的視野下,為課程思政註入更深厚的內涵🤸🏽‍♂️。


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甘屹介紹學校課程思政情況


上理工副校長張華表示:“今天的這堂課就是課程思政‘升級版’的典型案例✨,我們在課程設計上註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把更多元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具體課程中,並且不斷打磨、凝練、提升,不僅講好一堂課🛝,更要講好每堂課🛀。”


張華講話


本次活動由意昂4平台意昂4主辦,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依托“德語國家概況”“歐洲歷史與文化(德)”等校本特色課程開展。


合影留念



意昂4专业提供:意昂4💚、意昂4体育意昂4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欢迎您。 意昂4官網xml地圖